2015年全國商業演出16.6萬場,較2014年增長12.5%;票房收入111億元,較2014年增長13.4%,且票房收入首過百億元大關;商業演出觀眾人數突破1億人次,較2014年增長18.3%,達歷年最高。4月12日,在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海淀區委宣傳部支持的2016“演藝北京”博覽會上,道略演 藝產業研究中心公布了2015年中國商業演出總體市場發展狀況及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
2015年商業演出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音樂劇市場受《歌劇魅影》、《人鬼情未了》等原版引進經典劇目的影響,市場票房增長比例達到44%,是各細分市場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由于親子體驗熱和旅游消費需求的增加,帶動了兒童劇市場和旅游演出市場的快速增長,增長比例分別為11%和32%。
全國演出票務機構多達300多家,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大型票務公司借助資本力量不斷拓展,并逐步布局內容制作、劇場運營、電影票務和投資等領域,強化市場地位。而成功獲得融資的票務機構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具備開放互動的社區平臺的特征。
2015年演藝業融資額超過100億元,具有內容優勢的演藝機構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涉及音樂劇、旅游演出等多個細分領域,波及范圍之廣、投資金額之高達到了近幾年的最高值。除了互聯網票務平臺之外,具有產業化前景的內容機構也是投資機構投資的重點領域,而這些具有內容優勢的機構通常擁有數量較多且優質的劇目資源、擁有穩定的創作和演出團體、具有豐富的制作和演出經驗、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
票務機構不斷拓展產業鏈,布局演藝產業上下游,或投資舞臺劇,參與IP開發,或投資運營劇院,布局線下渠道,逐漸從演出市場中的“中介”轉變為強勢力量。在資本的助力下,演藝企業依托優質內容資源正在加速產業拓展,向娛樂化的方向發展:一方面向影視、電視等領域進軍,另一方面借力互聯網挖掘演藝內容的潛在價值。而演藝集聚區通過整合行業資源,正在形成區域發展生態。
2015年中國舉辦商業性演出的場館有2259個,數量眾多,但是七成劇場面臨運營艱難,年演出場次不足50場。北京喜劇院、上劇場等通過特色化劇場定位,打造差異化運營模式,探索劇場專業化發展道路。
隨著中國演藝產業的日益成熟,觀眾需求開始走向細分化,中國市場上開始出現了針對特定人群的演出,如《盜墓筆記》、《仙劍奇俠傳》等主打粉絲群體IP戲劇,針對選秀迷的《中國好聲音》百城百場演唱會等。
互聯網演藝行業顛覆了傳統演藝“小眾”“規模化弱”的發展趨勢,作為平臺型的商業模式,互聯網演藝憑借其流量、用戶粘性及視頻直播優勢,可以向多個產業領域拓展。目前互聯網演藝主要有針對平民的網絡秀場和針對明星的網絡直播等模式。
隨著體驗型經濟大行其道,極富眼球效應的文藝演出舞臺正在被商業地產商所重視,演出功能成為地產開發功能定位的組成部分。消費者也期待在購物中心、主題公園等地看到更多的文藝演出場館及精彩劇目,于是專注于真人演出的劇場劇院開始逐步復蘇,走進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各類商業地產項目內,以文藝演出場館為主力店的文化綜合體也開始浮現。
當前的旅游演藝產品都非常重視對地方文化資源和內涵的開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演藝大餐。自然景區戲劇節、印象系列、音樂與旅游結合等旅游演藝,推動演藝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化。此外,以高端先進影像技術及設備為代表的高科技在舞臺演出中運用越來越廣泛。演藝借力高科技發生質變,顯著增強演出表現力,提高演出效果,提升觀眾體驗,滿足人們對舞臺藝術水準不斷提高的欣賞需求。
來源:駿曼燈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