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對于作品著作權的產生,采用了《伯爾尼公約》和國際通用的“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旦產生,作者就享有著作權,而不論作品是否發表,也無需履行任何注冊登記手續。同時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制片者享有,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著作權法》中規定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筆者為了便于表述,在下文中統一稱為影視作品。
然而,影視作品并不像其他類型的作品,可自由創作和發表,國家對影視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采取了較為嚴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影視作品需要經行政主管部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或地方廣電局)進行內容審查并頒發許可證,才可以進行合法傳播。境外影視作品的引進,也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程序。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國法律環境下境外影視作品的法律制度介紹,以期能夠為境外影視作品在中國境內的合法傳播和有效保護提供一定幫助。
一、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的司法保護現狀
《著作權法》在2010年修改中,刪除了原法第四條第一款“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的規定,許多學者認為根據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只要作者對其作品付出了創造性勞動,屬于具有獨創性的智力成果,就應該享有著作權,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也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完整保護。但是,就目前的司法實踐看,對于遭受侵權的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是否能夠進行維權,各地法院認定仍然沒有統一。概括來說,有以下三種不同觀點:
一是涉外影視作品是否經過行政審批與民事著作權侵權糾紛無關,即無論被告是否以影視作品未經審批為由提出抗辯,法院在案件審理中均按照普通著作權侵權糾紛處理,可以判決侵權行為人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權利人所主張的訴訟請求;
二是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作品雖然享有著作權,但因未經行政審批,不能在境內合法行使權利,權利人的著作權不受保護;
三是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盡管享有著作權,權利人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使應當僅限于阻止他人對該作品通過網絡傳播以及為此支付的合理費用,不能獲得相應的經濟賠,
可見,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所受的司法保護力度還是比較薄弱的,司法保護仍然受到行政監管制度的影響。為了最大限度維護境外影視作品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應當積極履行行政審批手續。
二、境外影視作品的進口審批制度
境外影視作品的進口,根據傳播途徑不同,可分為公開發行放映和音像制品出版兩種方式。
(一)進口供公開發行放映的境外影視作品
1、影院放映:根據《電影管理條例》,進口電影業務應當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國家廣電總局)指定的電影進口經營單位經營。目前,電影進口經營單位僅有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兩家。需要進行影院放映的進口影片,都需要通過這兩家(或其中一家)代理。具體方式有票房分賬、版權買斷等方式。
2、電視播映:根據《境外電視節目引進、播出管理規定》,可以引進供電視臺播出的境外電影、電視劇(電視動畫片)及教育、科學、文化等其他各類電視節目,但不得引進時事類新聞節目。國家廣電總局負責境外影視劇引進和以衛星傳送方式引進境外其他電視節目的審批;省級廣電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境外影視劇引進的初審和其他境外電視節目引進的審批。同意引進的,發給《電視劇(電視動畫片)發行許可證》。
3、網絡傳播:根據《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用于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的影視劇類視聽節目,必須取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也就是說,進口境外影視作品供網絡傳播,也是需要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進口審批,依法取得行政許可。
(二)進口供音像制品出品的境外影視作品
根據《音像制品管理條例》的規定,音像制品成品進口業務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指定音像制品成品進口經營單位經營;進口用于出版的音像制品,以及進口用于批發、零售、出租等的音像制品成品,應當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進行內容審查。以音像制品出版方式引進影視作品,由新聞出版總署指定中國音像協會具體辦理。
此外,進口用于出版的音像制品,其著作權事項應當向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登記。該登記業務現由國家版權局委托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具體辦理。
三、 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由于境外影視作品進行交易和維權時,相關方對法律手續的要求不同,而進口審批作為一種行政管理手段,標準和政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多變性,因此,境外影視作品在中國境內進行傳播,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盡量提前辦好作品的版權認證手續。由于版權交易具有無形性的特點,如果缺乏具有較高公信力的權利證明,將會提高交易風險、降低交易成功率,一旦發生侵權盜版,維權起來也比較困難。國家版權局指定香港影業協會、韓國著作權審議調停委員會等機構可以對其會員的作品進行版權認證,并且該認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提前做好版權認證,對于作品的有效交易和依法維權大有裨益。
(二)關注政策變化,并選擇合適的影視作品通過合適的途徑傳播。比如,影院放映進口分賬大片每年有20部的配額,但通過版權買斷的方式放映的進口影片不納入配額限制;國家廣電總局最新規定,引進境外影視劇長度原則上不得超過50集,并不得在黃金時段(19:00-22:00)播出,禁止引進涉案題材影視劇。如果能夠熟知相關政策、并緊密關注政策變化,選擇合適的影視作品通過合適的途徑傳播,將會實現權利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注重利用行政和刑事手段,打擊盜版、合法維權。中國對于著作權的保護,實行的是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的“雙軌制”,在目前司法訴訟過程長、要求嚴、判賠低的現狀下,可通過向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行政投訴的方式,請求查處侵權盜版者,以達到制止侵權的目的。此外,對于盜版特別嚴重、可能構成犯罪的,可以通過刑事手段進行制裁。美國電影協會北京代表處近年來采取行政和刑事手段打擊侵權盜版,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其他境外權利人和權利人組織可以學習和借鑒。
總而言之,境外影視作品的權利人和代理人要盡可能了解和熟知中國有關影視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尤其是相關產業政策的規定,有效促進境外影視作品在中國境內的版權交易和廣泛傳播,依法維護和實現權利人合法權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