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視業的產業化、市場化的逐步加強,影視制作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影視作品在投融資、攝制和后期制作等各方面的國際化合作也都在不斷加強。我國對于傳媒業的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地放寬,近年來中國境內的影視公司同境外傳媒的友好互惠合作,通過實踐證明是對我國 的影視產業發展大有裨益的,因此影視領域的中外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視。本文從中外合作拍攝影視作品與境外影視作品的引進等方面進行一些基本制度和相關政策的介紹。
一、影視作品的中外合作拍攝制度
我國在影視制作領域的對外開放一直是比較謹慎的。根據目前我國的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影視領域的中外合作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國產影視作品中允許國外、境外人士參與主創,但有一定比例的限制;二是許可中外合作拍攝影視作品,即允許境外制作單位與境內制作單位以聯合制作、協作制作或委托制作的方式拍攝影視作品;三是允許外商投資于影視制作機構,即允許境外制片機構與境內國有制作單位合資成立影片制作公司和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企業。下面僅就影視作品的中外合拍做較為詳細的介紹。
影視作品的中外合作拍攝,是指具有合法資質的境內制片者與境外制片者在中國境內以聯合攝制、協作攝制、委托攝制的方式拍攝影視作品。
(一)電影的中外合作拍攝
我國政府一直對合作拍攝電影有著各種嚴格限制,加上電影市場的長期非市場化運作,使得電影市場缺乏競爭和創新,投資規模嚴重不足。2001年新修訂的《電影管理條例》對民營企業開放了電影制作準入的限制,同時也放寬了中外合拍電影的條件。《電影管理條例》第十九條規定,“中外合作拍攝電影片,應當由中方合作者事先向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提出立項申請。”這樣的規定,對于外資進入中國電影制作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同時頒布了三個部門規章:《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和《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之后,2004年6月又通過了新的《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這三個部門規章,與修訂后的《電影管理條例》為電影產業的開放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
根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主要包括三種形式:
1、聯合攝制(簡稱合拍):一種由中外雙方共同投資、共同攝制、共同分享收益和共同分擔風險的攝制形式。聯合攝制的影片,其故事發生地不受地域限制,但故事情節或主要人物須與中國內地有關;聯合攝制的影片,須在影片片尾倒數第三個畫幅上打上“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監制”的字幕。
聯合攝制的中外雙方合作方式,主要有人員合作、資金合作、選題合作、后期制作合作等多個方面。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相關規定,聯合攝制的影片中,聘用境外主創人員,應報電影局批準。其中中方(內地)主要演員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他主創人員原則上應各占二分之一;但香港電影制片單位與內地聯合攝制的影片,除主要演員外,其他主創人員不受比例限制。對于影片的后期制作,《電影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電影制片單位攝制的電影片和中外合作設置的電影片的底片、樣片的沖洗和后期制作,必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城。有特殊技術要求的,應當單項申請,飽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批準后,按照批準文件載明的要求執行。”此外,2004年發布的《電影片進出境洗印、后期制作審批管理辦法》對申請到境外進行電影片的洗印、后期制作,具體規定了應當具備的條件和需要提交的資料。
2、協作拍攝(簡稱協拍):一種由外方出資,在中國境內拍攝,由中方有償提供設備、器材、場地、勞務等予以協助的攝制形式。
3、委托攝制:一種由外方委托中方在中國境內代為攝制的攝制形式。
(二)電視劇的中外合作拍攝
中外合作攝制電視劇的制度形成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往遵循的規范是1995年《中外合作制作電視劇(錄像片)管理規定》和2000年《電視劇管理規定》中的相關規定。2004年10月生效的部門規章《中外合作制作電視劇管理規定》,對中外合作拍攝電視劇做了較為系統的規定。
中外合作拍攝電視劇的形式同電影片一樣,也有聯合制作、協作制作和委托制作三種。根據國家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引進、合拍和播放管理的通知》的規定,聘請境外研制人員參與制作的國產劇,應當事先報請總局外事司批準。與合作電影一樣,也規定了中方主創人員不得少于三分之一,但在實際執行上,主創人員的比例也會有所突破。
與電影那種集合式的管理相比,我國政府對于電視劇的管理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根據相關規定,直接從廣電總局申領《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的中方制作機構與外方合作制作電視劇,向廣電總局申報;其他中方制作機構申請與外方合作制作電視劇,經所在地省級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同意,報廣電總局審批。
二、境外影視作品的引進
影視作品并不像其他類型的作品,可自由創作和傳播,國家對影視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采取了較為嚴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在我國,影視作品需要經行政主管部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或地方廣電局)進行內容審查并頒發許可證,才可以進行合法傳播。境外影視作品的引進,也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程序。
(一)境外影視作品的進口審批
境外影視作品的進口,根據傳播途徑不同,可分為公開發行放映和音像制品出版兩種方式。
1、進口供公開發行放映的境外影視作品
(1)影院放映:根據《電影管理條例》,進口電影業務應當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國家廣電總局)指定的電影進口經營單位經營。目前,電影進口經營單位僅有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兩家。需要進行影院放映的進口影片,都需要通過這兩家(或其中一家)代理。具體方式有票房分賬、版權買斷等方式。
(2)電視播映:根據《境外電視節目引進、播出管理規定》,可以引進供電視臺播出的境外電影、電視劇(電視動畫片)及教育、科學、文化等其他各類電視節目,但不得引進時事類新聞節目。國家廣電總局負責境外影視劇引進和以衛星傳送方式引進境外其他電視節目的審批;省級廣電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境外影視劇引進的初審和其他境外電視節目引進的審批。同意引進的,發給《電視劇(電視動畫片)發行許可證》。
(3)網絡傳播:根據《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用于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的影視劇類視聽節目,必須取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也就是說,進口境外影視作品供網絡傳播,也是需要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進口審批,依法取得行政許可。
2、進口供音像制品出品的境外影視作品
根據《音像制品管理條例》的規定,音像制品成品進口業務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指定音像制品成品進口經營單位經營;進口用于出版的音像制品,以及進口用于批發、零售、出租等的音像制品成品,應當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進行內容審查。以音像制品出版方式引進影視作品,由新聞出版總署指定中國音像協會具體辦理。
此外,進口用于出版的音像制品,其著作權事項應當向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登記。該登記業務現由國家版權局委托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具體辦理。
(二)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的司法保護現狀
我國《著作權法》在2010年的修訂中,刪除了原法第四條第一款“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的規定,許多學者認為根據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只要作者對其作品付出了創造性勞動,屬于具有獨創性的智力成果,就應該享有著作權,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也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完整保護。但是,就目前的司法實踐看,對于遭受侵權的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是否能夠進行維權,各地法院認定仍然沒有統一。概括來說,有以下三種不同觀點:
一是涉外影視作品是否經過行政審批與民事著作權侵權糾紛無關,即無論被告是否以影視作品未經審批為由提出抗辯,法院在案件審理中均按照普通著作權侵權糾紛處理,可以判決侵權行為人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權利人所主張的訴訟請求;
二是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作品雖然享有著作權,但因未經行政審批,不能在境內合法行使權利,權利人的著作權不受保護;
三是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盡管享有著作權,權利人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使應當僅限于阻止他人對該作品通過網絡傳播以及為此支付的合理費用,不能獲得相應的經濟賠償。
可見,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所受的司法保護力度還是比較薄弱的,司法保護仍然受到行政監管制度的影響。為了最大限度維護境外影視作品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應當積極履行行政審批手續。
(三)引進經外影視作品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由于境外影視作品進行交易和維權時,相關方對法律手續的要求不同,而進口審批作為一種行政管理手段,標準和政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多變性,因此,在引進境外影視作品時,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
(1)盡量提前辦好作品的版權認證手續。由于版權交易具有無形性的特點,如果缺乏具有較高公信力的權利證明,將會提高交易風險、降低交易成功率,一旦發生侵權盜版,維權起來也比較困難。國家版權局指定美國電影協會、韓國著作權審議調停委員會、香港影業協會等機構可以對其會員的作品進行版權認證,并且該認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提前做好版權認證,對于作品的有效交易和依法維權大有裨益。
(2)關注政策變化,并選擇合適的影視作品通過合適的途徑傳播。比如,影院放映進口分賬大片每年有20部的配額,但通過版權買斷的方式放映的進口影片不納入配額限制;國家廣電總局最新規定,引進境外影視劇長度原則上不得超過50集,并不得在黃金時段(19:00-22:00)播出,禁止引進涉案題材影視劇。如果能夠熟知相關政策、并緊密關注政策變化,選擇合適的影視作品通過合適的途徑傳播,將會實現權利人利益的最大化。
(3)注重利用行政和刑事手段,打擊盜版、合法維權。中國對于著作權的保護,實行的是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的“雙軌制”,在目前司法訴訟過程長、要求嚴、判賠低的現狀下,可通過向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行政投訴的方式,請求查處侵權盜版者,以達到制止侵權的目的。此外,對于盜版特別嚴重、可能構成犯罪的,可以通過刑事手段進行制裁。美國電影協會北京代表處近年來采取行政和刑事手段打擊侵權盜版,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其他境外權利人和權利人組織可以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