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導演和制片人來說,電影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影片的發行。當拍好一部片子后接下來應該做些什么? 如何發行? 該怎么策劃? 除了策劃還有什么?
誠然,影片的發行確實需要周密的策劃。但對大多數電影制作人并不熟悉這個,有些人也許勉強知道一點。最差的是有相當多的人將做好的影片直接放到優酷等網站上,火不火的純聽天由命。
電影國際(film_inter)整理編輯的這篇文章會揭穿一些關于電影發行中普遍存在的神(yao)話(yan),讀過之后也許會讓你在發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洞察力,明白接下來要做的是找分銷渠道還是其它制片的準備工作。
情境1:我是導演,電影人,專長是藝術構思和創造,我只管拍好一個我想表達的故事,關于商業市場什么的有其他人替我處理。
事實 1:生活中肯定有些幸運的導演會有一個制作發行的拍檔,非常擅長電影市場上的一切事務;或者投資人超級有錢,可以在工作中雇到這樣的人為你服務。
然而,絕大多數人是不存在上述情況的,尤其是當你還是個電影新人的時候。當電影或紀錄片拍攝完畢你需要自己想辦法把作品賣出去。你需要成為的不僅僅是藝術家,還要成為一名商人。至少,在把電影賣出去前你都是一個推銷員的角色。
為什么?
因為電影發行就是一門生意。發行商不在乎你拍的電影多么有藝術性,多么感人,多么百年一遇.但他們在乎的是你的電影到底能不能給他們賺錢,僅此而已。只有你越了解市場,你的影片才會賣的越好。
是的,發行的過程不會像拍片的過程那樣有趣,相反會十分無聊。據說奧遜威爾斯很早就闡明,“電影發行營銷占98%,電影制作只占2%。”現在這年頭,這句話照樣是真理。
情境2:發行商給我打電話了,說他們對我的電影非常感興趣,很想馬上看到它。如果我送過去樣片之后,發行的事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事實2:如果主流發行商給你電話,那么僅僅說明你的電影已經在他們的發行相關交易冊里。就是送樣片也不要給他們片子的粗剪版,也不要給他們成片。
你需要做的是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公開自己作品的訊息,比如頂級國際電影節。去找那些確實想買并且真的想把你的電影放到大銀幕上的人。如果發行商找你要DVD樣片,不要給他們,說還沒準備好即可。但你也要互相留下聯系方式并期待對方來電。但每次打電話都要往后推一下給他們DVD的時間,直到你已經帶著它參加完電影節并且在和盡可能多的展商接觸之后。
情境3:我的電影入圍XX電影節了!喲呼!升職加薪片子大賣,人生巔峰指日可待!
事實3:如果你的片子真的入圍圣丹斯,多倫多或戛納這類的電影節,僅僅說明你就像是中了一個金額巨大的代金券,看著多,但是很難花。因為你真正的工作其實還沒有開始。所以現在的你要組團:一個公關公司,一個來自洛杉磯的頂級代理機構,一個律師,還有一個制片人代表(不過代表一般沒什么用)。
然后在首映前,你必須做大量工作,為你的影片準確定位,好讓你的電影深深吸引經銷商的眼球。能進入頂級電影節相當不容易,不要浪費這個機會。但是,大多數的電影制作者不知道或不了解這些。雖然他們有幸進入圣丹斯或多倫多,但他們并沒有組織專業團隊或有效地推銷他們的電影,結果,只能鎩羽而歸,整個工作計劃也會因此改變。
情境4: 我的電影無緣頂級電影節,我于是把電影投向那些不太出名的電影節。我的電影似乎還有被發行的希望。
事實4:你可以這么做,你的片子嘛,你開心就好。但這樣做你的片子幾乎不會有發行渠道。因為只有規模非常大,非常知名的電影節才會給參展電影帶來發行的機會。在高大上的電影節上,你的電影也會顯得高大上。在頂級電影節,那里有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足夠吸引眼球。會有一系列的關于采訪和新聞報道還有評論家和各種含金量很高的獎項(如果你能得到的話)。大的電影節這些東西就會自成體系,而如果你把電影塞入小規模的電影節,會很少有人知道它。無人知曉,何談發行。(除非炒作了)
情境5:我把我的電影傳給了15家家庭錄影帶公司。如果他們都拒絕了,那么說明我的片子很難在家庭錄影帶這個市場取得成功。
事實5: 你確實應該關注這個市場。有超過100家家庭錄影帶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一些公司會批量從發行商手中選擇一些影片來制作發行。因此你需要盡可能地去聯系更多的公司。
不要認為沒人買DVD了。僅去年,DVD的收入就在160到170億美元。這可是按10億來計算的。
情境6:我繞過傳統的發行模式,把電影放在付費網站或在網上搞DVD預售。
事實6:每一年,幾乎每5000部電影中只有不到20部會通過這種方式賺到錢。為什么?因為它太難了。這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比如你將電影放在某付費網站上,點播一次會賺點錢。一個月(按照國內視頻網站來講)最好的情況會進賬百元。如果你拍一部10萬人民幣的影片,運氣好或許會通過這種方式會把錢賺回來,但如果你的成本是近千萬?那還是別冒險了。在這個都想賺快錢的年代,把影片僅僅放在網上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最好是混合型的發行方式。也有一些非常成功的通過網絡發行而賺到錢的例子。但這些電影大多在被放上網之前就已經非常成功了。
綜上所述就是經常誤導影視制作人的一些所謂的神話和事實。每年全世界會產生超過5000部電影,而在這中間,大多數的制片人和導演都不能對發行環節有正確的認識。更不用說絕大多數的電影都在爭奪有限數量的排片分部。如果再碰到一個不成熟的電影市場,真的會讓一部誠意滿滿的電影遭到市場的不公正待遇。前不久張艾嘉導演的《念念》和曾在威尼斯電影節做開幕影片的《闖入者》被幾個明星拍泛黃電子相冊一樣的《何以笙簫默》在排片率上擠兌的這么慘,導演和制片人除了呼吁公平,還能做什么嗎?面對內地電影市場,叫好不叫座,叫座的不叫好的規則能打破嗎?文藝片如果通過發行來解決排片問題可行嗎?
綜上所述就是發行工作中經常誤導影視制作人的一些所謂的謬論和事實。每年全世界會產生超過5000部電影,而在這中間,大多數的制片人和導演都不能對發行環節有正確的認識。更不用說絕大多數的電影都在爭奪有限數量的排片分部。如果再碰到一個不成熟的電影市場,真的會讓一部誠意滿滿的電影被動的受到市場的不公正待遇。
來源:電影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