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不要香菜要電影

廣電總局與電影管理局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或稱廣電總局(SARFT),是國務院下屬的監管中國境內所有廣播、電影與電視內容的執行性部委。廣電總局是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其設有一個電影管理局,專門針對電影管理。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CFGC或CFG)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或稱“中影”,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其擁有將外國電影進口至中國的獨家權利。中影也是最大的本土與合制電影制片方,并且是國內本土與外國電影的最大發行商。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華夏成立于2003年,是第二大、也是除中影外唯一的其他發行外國電影的發行公司。華夏電影公司不能進口電影,且其發行能力也沒有中國電影集團那么大。
分賬電影
分賬電影是由中國電影集團引進,由中影或者華夏電影公司或者兩者共同發行的,通過簽訂協議許可外國供應商從該影片中獲得中國影院總收入的規定份額而從國外引進的影片。通常,僅有好萊塢大片可以作為分賬電影被引進。第一部分賬電影,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TheFugitive)于1994年11月12日公映。其后,每年允許10部分賬電影進入中國影院。2002年,年度配額升至20部。而2012年,其配額升至34部,其中有14部必須是3D或IMAX電影。
買斷電影
買斷電影是由中國本地發行商以固定價格所購買的在中國放映的外國電影。買斷價格通常從幾萬美元到幾十萬美元不等。
第一次買斷交易發生在80年代中期,當時,中影從華納兄弟手中以5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超人》(1978年)的影院放映權。大部分買斷影片由中國本土電影發行商發行。中影和華夏每年也進行少量買斷交易。通常,本土發行商通過像戛納及美國電影市場(AFM)這樣的電影節或電影市場尋找外國電影,或者外國制片商主動將其電影提供給本土發行商,以尋求合作,而本土發行商將電影提交至中影申請進口許可。在獲得進口許可后,本土發行商將電影提交至中影或華夏總發行。也就是說,實際發行工作是由本土發行商進行的。中影或華夏實際上僅僅是提供發行授權,并就此收取電影總收入的差不多1/4。
買斷有兩種形式:(1)一次性買斷(如上面所介紹的),多數買斷屬于這一類;(2)分賬式買斷,操作方式同上,但當電影在中國影院的總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時,外國制片方除買斷價格外還可收取該電影收入的一定份額。9月份的熱門影片《敢死隊2》(TheExpendables2)、相對論傳媒(RelativityMedia)的《驚天戰神》(Immortals)與《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MirrorMirror)均是分賬式買斷電影。
2005年以后,分賬電影才普及起來,當年買斷配額已擴大到30部。僅有4到5部買斷配額電影可以是好萊塢/美國電影;其他則必須來自歐洲、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拉美等,或者來自跨國聯合制作影片。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
廣電總局的一個下屬機構,本文中將稱之為“協會”,由超過3000家當地發行商與放映商組成,負責安排電影放映時間,并監督所有電影的整體運行情況。
中國的好萊塢大公司
迪士尼、派拉蒙、索尼、二十一世紀福克斯與環球都在中國大陸設有分支機構,華納兄弟是通過其香港分公司來處理在內地的業務的。幾大制片公司中,環球在中國的勢力目前是最弱的。
迪士尼正在上海建造160億美元的主題公園,而夢工廠動畫也正計劃在上海建設一家斥資30億美元的工作室。
目前,迪士尼、派拉蒙、索尼與福克斯在中國的業務均很強勁。長期來看,迪士尼或成為行業在內地最大的公司。
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電影管理局的下屬單位,或稱“中國電影資金辦”,負責中國的電影票房統計。就每部電影,其收取該電影院線總收入的5%作為支持本地電影制片及影院建設的專項資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其收取的這5%影院是免繳營業稅的。
中國的電影院
盡管擁有居世界第二位的電影銀幕數量,即截至本文撰寫之時超過12000塊銀幕,但是按照人均銀幕數量來說,中國仍是世界上銀幕最缺乏的主要地區。美國大約平均7800人即擁有一塊大銀幕,而中國僅為每112,000人。在中國,有很多五十萬至百萬人口的城市甚至還沒有一塊現代電影銀幕。如中國欲在人均擁有量上與美國比肩,那么它將不得不再開設160,000塊銀幕。
因為中國大多數綜合影院均是在過去5年建成的,其影院設施非常現代化并且技術領先。在該國差不多12000塊大銀幕中,10000多塊是有數字投影的,并且,約7000塊配置了3D技術。在中國,45家商業電影連鎖企業運營著約3300家電影院,其中有2200家進行每日票房報告。
總體說來,2012年前6個月,有1286個影院創造了票房銷售超過百萬人民幣(約合160,000美元)的成績,并且,有約100家電影院在頭半年中銷售票房超過了百萬美元。1月至8月間,已有423家新影院的2500塊新銀幕向觀眾開放。
收入分成
在2013年早些時候新WTO諒解備忘錄達成之前,可參與收入分成的進口電影依據電影制作的實際成本僅可從其總票房收入中獲得13%至約17.5%。
“總票房收入”是由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報告的金額決定的。這一數據幾乎肯定總是少的,下文將會說到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電影院有大量瞞報情況。在WTO諒解備忘錄達成前,如果一部分成的好萊塢電影票房收入不足4500萬元,其將僅獲得報告收入的13%。那些總收入超過4500萬元的電影將獲得17.5%。WTO諒解備忘錄達成后,分成電影現在可以直接獲得總票房收入的25%。簡單得多,并且對于外國制片商來說更加有利。
中影與華夏從外國電影放映中收入中獲得約22%。其余的金額扣稅后由放映方獲得,金額大體上為總收入的45%。
相比之下,本地電影制片人發行產品幾乎不受限,通常他們——制片方與發行方——可共同獲得總收入的43%。大體上來說,電影放映方從好萊塢電影中的獲利比本地電影略高。
放映排期
每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是由廣電總局下屬的政府辦公室電影放映發行協會決定的。在一部電影獲得上映日期前,該影片的終版須經電影局審批。獲批后,發行方將該片提交電影放映發行協會謀求獲得上映日期。發行方、放映方、協會有時甚至是電影局之間就放映日期進行多方談判。
僅在協會發放相應的放映許可證與通知后,影片才算正式排定日期,排期可能拖到影片上映前幾天才敲定。電影越大,其迅速獲批與獲得排期的難度就越大,對于引進電影更是如此。好萊塢大型制片廠只能對這一排期程序逆來順受,自己根本說不上話,因為他們不是發行方。而對于外國買斷電影來說,本地發行方發揮的作用有限,而對于本地電影來說,本地發行方對于其電影的排期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影院放映
下文的討論主要是就引進版外國電影而言的。一經電影局批準,影片將交由特定本地制片廠(通常是上海電影制片廠或北京電影制片廠)配音、配字幕及拷貝。對于引進分成電影,外國電影制片廠須對這項服務付費,對于買斷電影,這項費用通常由本地發行方支付。在中國,電影的大多數營銷宣傳活動始于這一階段。在電影排期確定前,花錢做市場營銷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過程通常使得在中國對一部影片進行營銷宣傳的時間比大多數其他地區要少。
2012年之前,大多電影發行還采用實體正片拷貝的方式。但自2012年早期起,拷貝的方式越來越少見,最主要的原因是,幾乎所有的影院現在只進行數字投影。每一樣片拷貝須花費10000元人民幣,因為太貴而已經被淘汰。今年之前,低預算買斷電影通常的獲播率很有限,但是緣于數字發行的上映成本更低,現在這些低預算買斷電影更廣泛地上映成為了可能。
在實體拷貝的全盛時期,一次大范圍放映通常意味著幾百套拷貝樣片。最大的一次實體拷貝放映——《變形金剛2》共做了差不多700套拷貝。現在,一次大范圍的放映可覆蓋超過2200家影院。不足1000家影院還在進行實體拷貝放映,它們大多是單銀幕的老電影院,放映通常僅在首次數字版本放映后放映幾天或幾個星期,因此它們并不能對一部電影的總收入做多大貢獻。在2012年的所有進口電影中,除了4套非數字的IMAX版《黑暗騎士崛起》外,幾乎沒有一部使用拷貝方式。
一部影片的數字拷貝僅在影院有適當的數字密鑰時才可以投放。所有的密鑰均由中影集團發放與管理。密鑰每15天便過期。通常,一部大片的密鑰可以展期,并且享受30日的首次大范圍公映,大范圍公映后通常接著2周的有限公映延展期。但是,在過去的9月份,像《黑暗騎士崛起》、《超凡蜘蛛俠》、《普羅米修斯》與《敢死隊2》這樣的影片卻未獲得上映展期的許可。有時,有強大支撐因素的影片可以獲得2次甚或多次展期。比如,《碟中諜4》處于前十的時間長達7周。該部影片整個放映期間從1月28日至3月31日,達64天。這部影片與《盜夢空間》一起,成為繼《阿凡達》后上映時間最長的影片。
《碟中諜4》口碑很好,使得其在創紀錄的首映周末后,票房翻了6番。但是《阿凡達》才是票房翻番之王。自2010年1月4日上映后,直到5月份還有多家影院仍在放映這部電影。個別影院甚至在2010年11月還在放映該片。上海和平影都《阿凡達》IMAX版場場售空的情況連續了3個月。
營銷廣告
大體上說,好萊塢的制片廠為其在中國影院放映的影片的營銷與廣告費用買單,而中影或華夏(或兩個共同)為拷貝付款(他們也可能會為印刷海報/電影院易拉寶廣告買單)。但是,為保護本地電影,制片廠僅被許可在互聯網與戶外場所進行有限的廣告活動。好萊塢電影的直接電視廣告宣傳是不允許的,而這恰恰是在中國推廣電影最有效的方式。而因為電視廣告對于本地電影來說相對太過昂貴,很少看到電視中播放本地電影。在中國營銷一部電影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互聯網廣告(便宜、方便,常常非常有效)及在電影院中做廣告(既傳統又有效)。
兩年前,電影放映前常常可以看到好萊塢與本地電影的電影預告片,但是現在,好萊塢電影預告片在中國影院幾乎絕跡。怎么回事?好萊塢電影預告片被成批的廣告——汽車、房地產、購物及本地電影——所取代。為什么?因為中國大多數(80%以上)銀幕現在已經數字化,預告片與廣告能夠被輕易刪除。好萊塢的制片廠對于其電影在中國的發行控制力很弱,但是他們還是要為大多數廣告買單。
到目前為止,最大型的營銷宣傳活動屬于《阿凡達》、《變形金剛3》與《泰坦尼克3D版》。
人流與車流大的都市地區常常可以看到好萊塢主力電影的戶外條幅或廣告牌。雖然不能在有線電視上播放廣告,但是索尼等制片廠經常在上海地鐵內的廣告屏幕上播放電影片段。報道稱,宣傳《黑衣人3》時,做這樣的廣告,2周花費約為800,000元。
票房報告
中國目前僅有3條常規票房報告渠道,但是它們的數據非常有限,不是非常精確,也不是非常權威。中國各大電影網站自2008年起一直報告本周排名前十,聲稱它們的數據是從廣電總局/電影局下屬的組織獲得的。每周二,在中國最流行的社交媒體——微博上也能找到票房數據。
各種報告渠道的數字通常彼此略有不同。那么,以哪一個數字為準呢?每一個都可為準,因為歸根到底所有報告的數字都只是估算。他們所報告的原始數據來源于國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