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s4sus"></table> <td id="s4sus"><kbd id="s4sus"></kbd></td>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領域 > 影視發行

    中國影視法律網:互聯網逼迫中國電影發行大變局

    來源:一起拍電影
    作者:龐宏波

    五年前的中國電影市場,電影主創挨個去各地路演,給影院經理敬酒求支持。五年后,互聯網發行當道,大數據分析能力讓產業可視化程度增高,于是好萊塢依舊迷戀的地網模式,成為了中國電影人口中的“上古時代“。

     

     

    中國電影市場發生的猛烈變化,很難用代際來劃分。對于電影發行來說,從早期的資源主導型到后期的終端優勢型再到如今的互聯網數據型,在短短幾年內就徹底重構。

     

    昨日,突然有媒體爆料,曾大搞合縱連橫的四海發行聯盟“重組”。上影出局,珠影入圍。由曾經合作捆綁較為松散的電影發行聯盟變為組建華語電影影業有限公司。上影的出局,是否和加入華影天下有關不得而知,但組建新公司的“四海”果真可以成功新生嗎?

     

    如今,“五洲奇跡”難復,四海聯盟重組,華誼、博納當道。電影發行格局的猛烈變化,果真是貓眼和淘票票崛起“奪權”所致?

     

    四海聯盟變公司,傳統發行的 “托拉斯”夢一去不復返

     

    2015年成立的四海電影發行聯盟,一度引起了業內空前的熱議。這五家成員當時在下游院線端共擁有20%的市場份額。聯盟的成立,讓其一度喊出“未來3年占據行業25%的份額”目標。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四海聯盟”旗下的五家電影企業共計擁有750家影院,4000張銀幕,6000個座位,覆蓋全國票房前50名的所有票倉城市,在全國約占20%的市場份額,在所控區域則占到35%市場份額。

     

    四海發行成立的背景在于當時的電影發行市場仍然堅守著“渠道為王”的基本準則。國內擁有近50條城市院線,但個院線的區域性渠道優勢無法形成合力,聯盟的出現被看作是解決市場痛點的一次直接“手術”。

     

    比四海早成立不足一年的五洲,同樣是一家終端渠道集合型的電影發行聯盟。短短兩年時間里,五洲四海的相繼成立,不得不讓業內恐慌,發行要變天了。

     

     

    2015年,五洲發行所發行影片總票房67.5億元,在國內民營發行公司中位列第一,從此江湖留名“五洲奇跡”。2016年,四海發行全年主發行電影票房累計達到50.72億元,在國內各發行機構中排名第4,僅次于華夏、中影和光線。

     

    這種院線“抱團”的威力盡顯無疑。然而呢?僅僅一年的時間里,互聯網發行就迅速崛起,直至2017年底,中國電影市場的網售票占比達到了80%以上。互聯網發行的高速直接化,沖擊著傳統發行的每一塊版圖。五洲因葉寧和李寧的離去,奇跡難現。四海因合作松散,威力減半。

     

     

    四海“新生”絲毫不意外,相比此前的聯盟式合作,組建公司反而有利于形成合力。但從組建公司的“基石”來看,并沒有補足最為缺失的互聯網基因,這是四海“新生”最大的痛點。

     

    傳統發行就像沒落貴族,想要重新從互聯網發行的口中“虎口奪食”,純粹靠自身力量基本難以實現。盡管,四海重組后尋求進入上游的機會,但金逸、橫店、大地、幸福藍海等院線巨頭此前多次嘗試,成功者卻寥寥無幾。

     

    影崛起騰訊入局,電影發行格局明確

     

    在剛剛結束的騰訊UP 2018生態大會上,騰訊影業宣布成立全資子公司騰影發行公司,專注于電影發行業務。騰訊影業副總經理、宣發部總經理高莉兼任騰影發行公司總經理;宣發部助理總經理馬捷兼任騰影發行公司副總經理。

     

     

    據程武介紹,騰影發行公司已搭建全國性的發行地面網絡矩陣,可覆蓋中國內地85%票房份額的地區,既服務于騰訊影業自身影片,也可為其它優秀影片提供發行服務。

     

    對于任意一個電影巨頭來說,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均希望打造成一個制、宣、發為一體的生態閉環。騰訊影業有著互聯網基因,但在孵化項目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渴望自身擁有發行的能力并不意外。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騰訊影業與好萊塢的聯系十分緊密。從《魔獸》到《神奇女俠》、《金剛:骷髏島》,均有騰訊影業的身影。而本月,騰訊與TMP、光大成立投資共同體,也即希望著力發展引進片這一大市場。那么,對于騰訊影業來說,組建自己的發行體系對于其接下來的產業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盡管從“紙面能力”來看,騰影發行更類似于一家傳統的地面發行公司。但憑借著騰訊入股新貓眼,且話語權持續提高以及騰訊影業自身的互聯網基因,騰影發行本身的“血統”就注定了多元。

     

    同樣,去年正式在影市亮相的華影天下,雖然有著傳統發行的“外表”,但微影的加入和與互聯網票務平臺之間的密切合作,讓華影天下本身就擁有十足的爆發力。通過《摔跤吧!爸爸》、《前任3》兩部超級爆款,華影天下率先突圍,一炮而紅。

     

     

    可以說,加入互聯網基因成為了發行公司的必然選擇,而四海重組成立的新公司里卻并未看到互聯網的影子,這也是為何從一開始不會特別看好四海“新生”的原因所在。

     

    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發行公司格局非常明確。華誼、光線、博納等老牌民營巨頭,本身就是老牌的電影發行巨頭,依靠著內容的“自產自銷”依舊占據著極大的份額;而中影和華夏,其資源主導型的優勢得天獨厚;此外依靠著“爆款”發行,影聯傳媒、和和影業、耀萊影視成功突圍;而貓眼和淘票票兩大互聯網發行公司話語權加重。以院線終端集合為主的五洲、四海地位下滑嚴重。

     

     

    這些一線電影發行公司,幾乎壟斷了所有重磅影片,中國電影市場的發行格局基本重新“分食”殆盡。依然鼓吹“院線集結號”的華語電影影業,又該如何爭奪市場份額呢?

     

    互聯網發行重構市場,電影發行格局早已更迭

     

    傳統發行的沒落,很多人將主要的原因歸結到互聯網發行的崛起。一度以“輔助”入場的互聯網發行,逐漸成為了電影市場最為依仗的終極武器。

     

    傳統發行最為依仗的地網模式被破壞,轉而代之的是互聯網的數據優勢。如今,貓眼和淘票票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購票網站。貓眼背靠騰訊“社交系”,淘票票主打阿里的“社交圈”,二者背后是整個市場經濟不可扭轉的必然趨勢。

     

    在線留言
    ERP系統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