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瓦西里 來源丨前瞻網
中國電影市場在2016年高溫夏天中遇冷。《華爾街日報》日前援引藝恩(EntGroup)的數據報道稱,在幾年的穩步增長之后,中國過去三個月的票房收入總計為人民幣124.3億元(合18.6億美元),和去年夏季的人民幣124.7億元基本持平。
院線電影的相對不景氣一部分是由于網絡低價售票的銷聲匿跡。華爾街日報認為,在過去幾年里,購票折扣曾使觀影者的數量達到創紀錄水平。可以說,之前網絡售票平臺的低價票是推高電影票房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今票房收入受挫是電影市場回歸正常化的一個表現。另外,國產電影的優質電影不足也加劇了這一窘境,今夏外國電影的成績好于本土電影,18部引進電影的票房收入占市場總收入的48%。
和電影院線在今年夏天遭遇突如其來的寒潮相比,網絡大電影似乎在經歷超高溫天氣。
《道士出山》成為網絡大電影的盈利典范
數據顯示,2016年網絡大電影將呈現爆發增長態勢,預計將達1600部;這個數字相比于2014年的437部,和2015年的622部來說,增長幅度相當大。網絡大電影的爆發不僅僅表現在數量上,超高回報更是吸引了資本的追逐。例如2015年播出的網絡大電影《道士出山》(仿陳凱歌《道士下山》拍攝)以28萬元的超低制作成本收割了2400萬的網絡票房,投資這部作品的淘夢網在去除投資中的廣告費用后,僅僅投入了5萬元,利潤不可謂不高。《道士出山》的成功也激發了投資者的胃口。
目前網絡大電影以小制作成本電影為主低門檻導致發行量大增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網絡大電影對觀眾觀影需求的把握比院線電影模式更有優勢。
由于是在網絡上進行播放,用戶在網頁瀏覽、觀看過程中行為將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因此,相對于院線電影的大數據來說,網絡大電影更具備用戶行為全分析的經濟性與可能性。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進行細致化分析,網絡大電影在對用戶屬性的挖掘和題材熱點的把握上就有了足夠的參照數據,后期制作也將有更加充分的決策依據。
不過,泥沙俱下也是所有風口爆發期面臨的一個問題。
這一方面表現在內容上。由于準入門檻低以及對用戶瀏覽的高參與度,網絡大電影往往更能通過“擦邊球”的內容和網頁廣告、推介等方式誘導潛在觀眾點擊觀看。比如調查顯示當前網絡大電影中存在大量軟色情內容。不過網絡影視作品從來不是天生的內容輸家,紅遍全球的《紙牌屋》就是網絡出品的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大成本高質量作品。
行業陰影也表現在盈利比率隨著發行量的劇增反而下滑的事實之中。根據鳳凰網的報道,網大制作宣發公司“奇樹有魚”的一個負責人表示,網絡大電影市場中確實出現了一批回報率達到七八倍甚至九倍的網絡大電影,但到現在,90%的網絡大電影根本無法實現盈利。
網絡大電影所代表的影視作品相對自由的發行是大勢所趨,但如何在這一風口“煉金”,推出更高質量的作品,是該風口能否持續發力并良性成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