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s4sus"></table> <td id="s4sus"><kbd id="s4sus"></kbd></td>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領域 > 影視發行

    中國影視法律網:國產電影發行背后的盈利結構

      繼《泰囧》創造了國產電影的票房神話之后,參與《致青春》制作發行的光線傳媒5月8日公布數據顯示,該片上映僅12天票房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5.2億元。高票房題材直接刺激影視股猛漲,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當天漲停,華策影視、新文化、中視傳媒等影視傳媒股當天也以上漲收盤。
      從公開資料進一步統計發現,如果從上市算起,光線傳媒漲幅200%,新文化漲幅122%,華誼兄弟83%。影視傳媒板塊主要的36家公司在2012年整體凈利潤同比增長19.2%。今年一季度,光線傳媒凈利潤同比增長高達317.3%,而華誼兄弟也實現凈利增值超4倍。
      影視股進入“青春成長期”背后,“拍電影不如炒影院”時代或將終結。“高票房影片集中發動了電影產業上下游各鏈條的能量,帶著產業化、專業化發展的特色,倒逼煤老板、房產商等批量退出電影投拍市場,貌似大熱的中國影片實際未必都能賺錢。”新影聯院線副總裁高軍一語中的。
      600部片子哪里去了?
      剛剛過去的五一釁金周,中國電影票房經歷了一次爆炸式增長。《中國電影報》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29日至5月5日,共有2500多萬人次涌入影院,觀影人次同比增長近50%,為《北京遇上西雅圖》、《致青春》、《蜘蛛俠3》等影片帶來9.42億元票房收入。
      飄紅數據讓大多數煤老板以為,投拍電影是個名利雙收的生意,一次性投資兩三千萬,然后就等著坐收漁利,一“放”成名。
      但事實遠非如此。
      “中國年產電影700余部,能夠進商業院線的100多部,真正能夠排上檔期播放的不過50來部,能達到盈利的只有區區30來部。”上海聯合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說,去年全年票房超170億元,其實也就相當于口香糖行業的市場銷售總額。
      為什么只有100多部片子能上院線?其余600部片子哪里去了?
      “這里頭,有部分片子沒有通過審查,拿到龍標,還有更多的個人投資制作的片子拿到批文之后,就直接在電視臺、視頻網站等傳播渠道銷售放映,或直接制作成D v d等音像制片,賺點版權費。”吳鶴滬說,電影院放映廳銀幕亮起的同時,同檔期影片的“票房”暗戰也在同步拉開,勉強擠進院線的“一日游”、“半日游”片子往往會賠得血本無歸。
      決定一部影片票房的直接要素是排片數量和場次。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國城市院線數為46條,總影院數3680家。“光是將影片拷貝鋪滿全國各影院,和當地影院維系感情,至少就得上百人的發行隊伍來操作,這筆人力、物力不是誰都吃得消的。”吳鶴滬進一步解釋。
      票房背后的發行費用是個“無底洞”,很多時候秘而不宣。“以煤老板為代表的個人投資者被影片推廣宣傳費套牢之后,現在已經開始批量退出。煤老板想拍個片子去參加電影節,走紅地毯,終究是個笑談。”新影聯院線副總裁高軍如是說。
      發行背后的盈利結構
      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瘋狂的時代,理性與瘋狂都在眼下這個關口聚焦到電影產業上來。中國電影市場集中度、專業度提高趨勢日益明顯。
      走到《西游》、《泰囧》、《致青春》等賣座影片幕后,你會發現,這些影片的運作操盤者不是華誼兄弟,就是光線傳媒,再不就是博納影業、華策影視。
      在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看來,“青春”逆襲的成功絕非巧合。光線目前發行人員約100人,駐扎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陣地式”的發行網絡為影片爭取到更好的場次時間和更多的排片數量。同時,光線也是媒體公司,自身擁有上千家電視臺、衛視等電視節目制作資源,在戶外廣告,比如火車、公交、地鐵上,也能看到光線的流媒體廣告。“這樣,我們在電影宣傳到發行,就不用找不同的外部公司完成,直接在內部執行,成本更低、更高效。”
      正是得益于全產業鏈運作,《1942》雖然存在檔期選擇失誤,以沉重題材來賀歲,但還是為華誼兄弟贏取3億的票房。而華錄百納投資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試片效果很好,全場爆笑,但因為發行方實力不足,加上遭遇強勁對手《分手合約》,最終票房慘淡。
      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此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曾透露,華誼制作發行的營銷預算并不是單一地以“票房收入”為評估指標,還包括后續的版權回收、電影衍生品銷售、電影翻拍、主題公園建設等等。正因如此,華誼兄弟現在啟動“電影公社”等地產項目。“就是想將狄仁杰等做成系列,形成文化品牌,繼而作為公園的主題來開發,多維度延長影片的市場流通時間。”
      從這個角度看,高票房影片是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的旗幟,但未來賺錢的模式未必依靠票房。
      高增長如何持續
      不過,爭議也由此出現。財報顯示,華誼兄弟在2012年實現凈利潤2.44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20.47%,為上市以來增速最低水平。其中電影院的建設仍處于投入狀態,2012年營業成本同比增幅達到206.87%,這一業務的虧損超過3000萬元。
      商業地產或許被視為華誼新的利潤增長點,但不能否認的是,商業地產回報周期更長,運營占用的現金流或許會給財務帶來更大風險。為此,眼下“中國電影產業還沒有擺脫票房綁架。”吳鶴滬擔憂地表示,如此一來,《致青春》等下線之后,若無熱賣影片繼續接棒,光線、華誼如何保持后勢繼續高增長?
      更為危險的信號是,“小成本、小清新影片的跟風投資拍攝,大片制作急踩剎車。若有一天,觀眾審美疲勞,不再為小清新買賬,電影市翅否遭遇滅頂之災?”高軍說,上世紀90年代的電影也曾像坐過山車一樣,顛簸了一圈,泡沫散盡,口袋空空。1997年上映的《甲方乙方》風靡一時,1999年市場就跟風出了9部賀歲片,結果有一半以上影片蝕了。到2000年年底,突然變成只有一兩部賀歲片了。
      事實上,正是擔心未來盈利增速跟不上股價上漲速度,近期基金已開始減持影視傳媒股。
      《致青春》    票房6.41億
      《泰囧》    票房12.66億
      《西游伏魔篇》    票房12.45億
      《北京遇上西雅圖》    票房5.2億
      《失戀33天》    票房3.25億
      業界觀點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劉二海:
      電影的投資是個高風險的行業,尤其是單部電影。銀行參與電影貸款還是很有魄力的,比如《集結號》,招商銀行提供了5000萬元的貸款。更多的是多家公司合作投資分散風險,比如《赤壁》的投資人超過10家。
      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的上市,以及高票房收入對整個電影市場有非常好的激勵作用。至于說少數電影貢獻了大部分票房的2080原則,這在當前階段恐怕是必然的。
      國海證券分析師馬金良:
      中國電影政策支持氛圍空前,電影內容提供商也因位于文化產業鏈的核心位置而具有高壁壘性。同時,電影是成長性朝陽行業,市場承接空間大,而其消費品屬性又使其同時具備“達時快速成長、窮則抵御衰退”的混合型投資品種特征。
      新影聯院線副總裁高軍:
      今年中國市場總票房,有望從去年的28億美元增加到35億美元,這種高速增長的態勢還將持續10年時間。未來,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線留言
    ERP系統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