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余飛
2月14日,廣電總局出臺了對重點網絡影視劇(包括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規劃備案申報事項和審核工作的新政,規定除了要求提交《重點原創網絡影視劇規劃信息備案表》之外,還要求必須提交《完成劇本創作承諾書》。據可靠消息,電視劇項目也會照此辦理。一言以蔽之:電視劇、網絡、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如果想立項制作,都得有完成劇本。
新政將為行業帶來巨大變數
此項新政出臺,對于行業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對實力不夠強的公司和從業人員,都將帶來巨大的變數。業內人士猜測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可能性:
第一 新政將對編劇行業帶來巨大利好。因為每一個項目想要報批立項都得有完成劇本,那對編劇的需求量將會大大增加,或者說相同數量的項目,編劇的平均工作量將會大大增加。不管是需要更多的編劇,還是在單位時間內需要編劇干更多的活兒,編劇的收入都將增加。所以是利好。
第二 新政將對編劇行業帶來嚴重挑戰,可能會改寫編劇行業的規則,尤其是尾款將喜迎指數級增長。說白了,如果需要完成劇本才能立項,但公司又不想掏這筆錢,那就事先與編劇談好了,讓他把大量的稿費都放在尾款部分。比如說,過去編劇寫完所有劇本初稿進入修改階段時,尾款最多也就是30%,甚至可以低到10%或更少,但現在面臨新政,制作公司很可能把尾款提高到40%,甚至50%、60%。我個人估計,某些黑心公司為了轉移風險,很可能會把尾款增加到90%都是有可能的——沒有這項政策之前,我就親眼見過不只一個編劇只拿10%定金就把劇本全寫完的事情。制作方一般會用“我們要有追求、要講情懷”、“如果總局沒通過,劇本版權歸你”、“相信我,我不會虧待你的”、“如果成了,給你多少多少股份”等理由哄著編劇上套兒。
以上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出現,但我認為不會成為行業的主流。因為新政的意圖很明顯,并不是為了給所有的編劇都增加工作機會和收入,也不是為了讓甲方用不公平的手段來欺負編劇。新政的意圖,其實是希望整個行業回歸創作,回歸工匠精神,回歸高質量(能否實現我們還得由時間和市場來檢驗)。
缺乏經驗的小型制作公司
將受到更嚴重的影響
我國影視公司數量巨大,有一萬多家。這些公司每年備案的劇集項目,一半以上都根本沒有拍攝。大部分項目,都只是跑馬圈地,拿個提綱把題材和創意占上,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如果需要完成劇本才能立項,至少以前備案項目中沒有拍攝的那一半項目,以后就不會再出現,不必浪費相關部門的人力物力來做審批工作了。
對于編劇的影響,上述“工作機會和收入增加”、“尾款出現變數”兩種情況短時間內可能都會出現,但不會長久。
真正有實力、有能力、懂創作的公司,在新政沒有出現之前,本來就是按“完成全劇本再立項或再制作”這種方式來做的。他們既能墊付得了這筆錢,也有能力分辨劇本質量高低,也有成熟的策劃人員來跟進整個創作流程。
比如我自己創作的諜戰項目,必須全劇本由安全部門進行審查之后才能制作,所以都是寫完了、審查過了,才能去制作。在此之前,都是甲方按合同支付相應酬勞來讓我寫劇本的。新政實施之后,我們的工作方式可能沒有任何改變。
我自己公司做的原創項目,也全都是我自己掏錢讓合作編劇在寫,不管是否有新政,我們都會按自己的程序繼續走下去,等寫完了我再拿去運作。新政影響不大。
真正頭疼的,是一些沒有實力、沒有能力、沒有創作經驗的小公司。這樣的公司,本身可能就沒有能力策劃、運作出一部幾十集劇集的劇本。
在新政出臺之前,他們可以先拿提綱去立項,立項之后可以拿這個項目去融資,有了錢之后再來請合適的編劇參與創作。
新政出臺之后,他們必須自己掏一大筆錢來聘請編劇完成劇本,這時候就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他們可能沒這筆錢或不愿意自己掏這筆錢;第二,他們可能沒有會抓劇本的人。如果人錢兩缺,好編劇基本是不會上套兒的。
好編劇不上套,請新手編劇胡亂寫個劇本去立項,未來的風險和麻煩就會非常非常的多。新手編劇也不是白給的,雖然錢少,但那肯定是完全打水漂。你想等立項之后再請成熟編劇來改,那又會與前編劇有版權方面的糾紛,成熟編劇還不一定愿意接,非常麻煩。
最后的結果,是資源缺乏的小公司、新公司就根本起不了自己抓劇本立項去制作的心。再加上目前市場本身就很殘酷,沒有資源的小制作公司根本無法承受動輒數以億計的制作費自己出品版權劇去與平臺方博弈,只能淪為平臺的打工仔參與自制劇或定制劇,能掙個10-15%的利潤就算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小公司根本沒有實力請大編劇來提前撰寫劇本,因為他自己能賺到的利潤可能還沒有編劇費高呢,萬一不成不就虧死了嗎?他怎么可能冒這個風險?
墊付成熟編劇的巨額費用他們有困難,他們面臨的更大困難是,沒有能力把控題材風險,也沒有能力把控創作流程,很可能花大錢買了個無法通過審批的項目,也可能花了大錢策劃歪了方向把項目寫成了個屎——編劇本來能寫得很好,但因為與他們的分歧導致心灰意冷,最后只能按他們的不專業方向寫了個爛劇本拿著錢離開并拉黑了老板。
新政面前,小公司、不專業的公司,很可能會面臨生死考驗。
編劇更需苦練基本功
另外需要頭疼的,是新手編劇。因為新政出臺之后,所有有心去立項的公司,都會對項目嚴肅慎重對待,對于編劇的選擇肯定會比過去嚴格得多。誰也不想真金白銀費半天勁弄一個不成熟的劇本去過審,除了總局的導向和質量把關之外,播出平臺還有商業上的需求,在如此激烈的競爭條件之下,誰也不會輕率地上馬一個不成熟的項目。所以,真正搶手的可能是優質編劇。
目前,我們行業非常缺乏優質編劇。同時,我要強調的是,我們行業更缺乏的是優質的文學策劃。極其的缺。
這兩種缺乏原理都是一樣的:編劇和文學策劃,全都是沒門檻的,但同時也是門檻最高的。只要會寫字,就可以說自己是編劇;只要會說話,就可以說自己是文學策劃——這個叫沒門檻。正因為沒門檻,所以導致什么人都可以混跡其中,都可以充當編劇和文學策劃。但這兩種職業并不是真的沒門檻,它真正的門檻是隱形的、彈性的、因人或因項目而異的,非常難以捉摸和把握,這方面真正的高手是非常稀缺的。
但是,新政的出臺,倒逼整個行業必須重視編劇和文學策劃這兩個工種。有了好的文學策劃,才能控制好整個劇本生產流程,有了好的編劇,才能完成這個流程中的創作部分。這兩個環節穩住了,項目才有質量,公司才有競爭力。
我個人猜測,新政的影響在不久之后可能會慢慢顯現。隨著沒有實力的小公司大量轉型和倒閉,最終大浪淘沙留下的幾家或十幾家龍頭影視企業將會承擔起全行業的核心生產力,到那個時候,這些企業將會使出渾身解數在全社會挖掘好編劇和好策劃。如果你真的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即使你不擅長運作和宣傳自己,也必然會被挖掘出來委以重任。“人狠話不多”也沒關系的,關鍵是“人狠”。
所以,編劇們現在的重要任務是苦練基本功,讓自己變成一個“狠人”。“一招鮮,吃遍天”,這是老話,真理,在我們這個行業尤其適用。
公司轉型?工會成長?
預測新政帶來新變化
在這種形勢之下,我認為行業會出現以下幾種新情況:
大量的小的影視公司可能會被逼轉型,成為專業型公司,回歸到該公司話事者的特長中去。比如說,因為擅長抓劇本而成立了影視公司的某位老板,本意是想把自己的公司做成一個綜合性的影視航母,但在理想還未實現之前就遇到了各種寒冬,直到這一次新政成為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終他放棄了理想,干起了老本行,繼續當文學策劃或劇本醫生。這個叫術業有專攻。咱們行業不需要那么多影視公司老板,可能需要更多的文學策劃。回歸初心,回歸專業,其實也可以算是一件好事兒。
編劇聯盟、編劇協會、編劇經紀公司等等,這樣的機構很可能會在新政的催化之下成長起來,甚至有可能出現類似于行業工會一樣的組織。因為影視公司無力或不愿意承擔完成劇本的費用風險,所以,至少有一部分熱愛原創的編劇可以組織起來,以自己的原創劇本作為籌碼與影視公司進行談判,共同分享影視產業的利潤。當然,改編劇本也可以由聯盟出面承擔一定的費用,并以此介入影視公司的后期利潤分配,聯盟或當事編劇成為聯合出品人。
另一種可能是,因為完成劇本成為立項的剛需,編劇們其實很容易弄清楚一件事情:既然我有能力完成劇本,我為什么還要去找某一個影視公司去合作?我為什么不直接找到平臺,經過平臺認可之后,我再聘請制片人去制作呢?簡而言之,因為目前的播出平臺由電視臺到網絡平臺到手機平臺不斷在改變,這種風起云涌的大變革之年,任何一個角色都不一定會沿用過去的人物,所以,新政其實給了編劇以美劇模式當創制人或出品人的機會。我們熟悉的汪海林、宋方金、梁振華、李瀟等編劇其實都已經曾經試水或者完全轉型。我自己去年也勇敢地投資了自己寫的《人民的正義》,成為了聯合出品人。
跟那些小的影視公司一樣,新編劇組成的編劇團隊也開始面臨巨大風險。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和經驗,新編劇團隊原創項目很可能沒有足夠的競爭力被采納,而其中付出的成本團隊不一定有能力支撐。或者說,當影視公司減少、項目減少,什么時候才會有幸存的優質影視公司認定你們可以完成他們的重要使命?所以,遙遙無期的下一個委托項目找上門來之前,你們有沒有足夠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現金流?這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如果有較大的編劇聯盟產生,甚至有資本介入為其承擔一定的成本風險,這樣的聯盟有可能成為編劇行業事實上的工會,新編劇或新編劇團隊最終納入其中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政策是山,市場是水,水只能繞著山運轉。這是自然規律。新政之下,悲觀與樂觀都沒有用,變化是常態,應對變化是我們的基本技能。親愛的影視行業的朋友們,想入這一行,并在這一行留下來,我能告訴你們的只有四個字:要有絕活。
責編 | 沈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