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金融投資的運作模式
影視基金投資一般有兩種運作模式,一種是投資公司股權,另一種是投資項目。投資公司大致又包括兩種,一種是投資影視制作公司,另一種是投資播出渠道公司。投資公司考驗的都是投資人對公司價值的判斷能力,投資項目與之完全不同,基金只是一個外在表現形式,所謂的創新僅僅體現在形式的創新上,真正考驗的還是投資人對特定影視項目盈利能力的判斷。
影視公司的運作
中國影視大抵分為三種模式,電影作為一個藝術形式,有三個重要的屬性:
? 媒體屬性
? 藝術屬性
? 娛樂屬性
影視劇按照服務的對象和目的不同大概可以有三個基本類型:
1、 政治片:
服務的對象是各級政府,政府看重的是它的媒體屬性,主要目的當做政治工具,對內對外宣傳國家意識形態。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一直到1997年,中國絕大部分的電影基本都可以歸為政治片。國家壟斷、國家投資、國家放映,民眾只能被動觀看,沒有選擇的余地。電影的藝術屬性和娛樂屬性都是附屬品,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宣傳我們的社會主義優越性。
現在中國市場上也有大量的這樣的類型片,或者是政府出錢或者是政府搭臺,企業出錢,但是大都有政府保底。這種作品的唯一創作的出發點就是政府意志,市場效益很少照顧到。這個類型影視作品有一整套運作的機制,很多資源都不會出現在市場上。
如果沒有政府保底,你要想投資這樣的影視作品,那就有點一廂情愿了。當然這里面不是說只要是紅色題材就一定是政治片,關鍵是看創作者站在誰的角度出發,是長官意志為導向還是以市場為導向。像《亮劍》這樣從意識形態出發但是又能取得很好的口碑和市場效益的作品并不多。
2、 文藝片:
真正的文藝片的服務對象一般是各大影展和電影節等專業電影評選機構,其次才是市場上的文藝青年群體,當然這個群體在中國貌似越來越稀有。文藝片一定要著重展示電影的藝術屬性。投資人和導演去拍攝這樣的電影更多的是一種審美上的“自我表達”,思想上的“超越平庸”,藝術上的“個性展示”。他本來就不應該是市場的寵兒,他更多的是為了展示藝術的“節操”和藝術家的“傲嬌”,而不是票房。所有為藝術電影的票房而鳴不平的行為都是在耍流氓,譬如王小帥導演。賈樟柯導演就是一個很懂行的導演,他一方面拍出很多個人風格的文藝電影去西方各大影展上屢屢獲獎為中國電影爭得榮譽,贏得尊重,同時利用知名度回國拍廣告賺錢也不耽誤,這才叫大智慧。
3、 商業片:
商業片是電影市場上的主流,它最簡單直接,一切以市場為導向。一般都是建立在純粹的商業邏輯基礎之上的,這是市場的選擇。
這三種類型的片子有著完全不同的主要服務對象和目的以及運作模式。一部影視劇在開始立項之前你要想明白,你的影視劇是屬于哪一類,如果搞清楚了這個基本分類就會讓你找到正確的運作模式,而不至于迷茫。
影視文化產業鏈的幾個環節
在影視行業里,三流的公司投單個項目,二流的公司投影視平臺,一流的公司打造生態鏈。三流公司投的是一個只有10%盈利機會的影視作品,短平快的散戶型交易,投機性較強;二流公司投的是一個影視IP加平臺資本增值的機會,短期投機和長期價值投資兼顧;而一流公司則是要掌控整個影視產業鏈,進入金融資本運作領域,大資本的運作。
如今這個時代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影視多屏時代,是一個文化產業鏈的時代。一個作品從成本最低的“網絡小說”一直到皇冠上的鉆石“院線電影”,每一個鏈條上的產品形態都存在著“爆款”的可能。一旦任何一個鏈條上出現了“爆款”,就可以立刻把進行“縱向”和“橫向”多維度運作,把掙錢效應放大。但是這都是要建立在專業運作機制的基礎之上。
目前的影視IP產業鏈可以有這么幾個環節:網絡作品—出版物—網絡劇—院線—游戲—舞臺劇—其他衍生品。
目前來看,網絡作品一旦有了名氣立刻就被資本方收購運作成各個鏈條上影視作品,所以市場上好的網絡IP已經不多了,而且價格被搞的奇高,譬如《鬼吹燈》。有耐心原創的影視公司不多。網絡小說是影視產業鏈條上成本最低的一環,創造難度不大,如果進行一下市場研究有針對性的自己開發一些IP,也是一種以小博大的模式之一。傳統出版物的出版是為了積攢粉絲,讓這個IP進入市場試水,一旦進入到這個環節這個IP距離成功就不遠了。網絡劇目前成本也越來越高,但是相對于院線來說這個成本還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也是試水的一個環節。而舞臺劇是目前新出現的一個鏈條,像“開心麻花”就是從舞臺劇走上大熒幕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網絡游戲和衍生品則是借助影視作品的火爆后最大限度的擴大收益的最后一條。
就和股市投資一樣,影視投資也應該帶有試探性的,在這個產業鏈上有耐性的一點一滴的進行試水。現在很多影視公司存在冒進狀態,一個IP尚未被市場安全印證的情況下就貿然在多個鏈條上全面出擊,這樣的非理性行為會導致資本的風險性加大。而從“縱向”角度來說,一個成熟的IP需要持續運作,像好萊塢這樣的工業體系之下,能把一個經典IP幾十年運作下來才會出現像“速度與激情”、“星球大戰”這樣的經典IP。至少目前來看在中國還沒看到這樣的案例,我們都太缺乏耐心了。
另外就是中國電影需要一個專業的運作機制,譬如像網絡上出來的爆款IP《老男孩》、《萬萬沒想到》,一旦上升到院線電影之后,卻因為主創人員的非專業導致整個IP美譽度受損,從而降低了其價值,喪失了繼續運作的可能。在中國市場上來看,制片人中心制要優于導演中心制。
轉載于:橫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