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電影編劇研討會上,編劇熱議——
影視行業的“怪現象”與“新問題”
生活里,編劇是一群有心的“生活觀察者”;工作上,編劇是一群正義的“行業守護人”。4月19日,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在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指導、編劇幫主辦的第四屆中國電影編劇研討會現場,編劇們交流國內影視行業的“怪現象”與“新問題”,并結合自身的實踐給出了“錦囊妙計”。
類型電影緣何頻出“斷崖現象”
編劇顧小白談到當下類型電影存在的一個問題:“我們的類型電影,常常某些段落很精彩,但過幾分鐘又不知所云,觀眾如坐針氈。”面對類型電影的這一“斷崖現象”,與會者深有同感,并表示類型片不該做得太著急。編劇束煥談到,據他所知電影《唐人街探案2》僅拍攝了44天,并且劇組在美國每天只能工作10個小時,有些地方諸如機場、紐約街道等只能提供給他們幾個小時去拍攝,導演有時連看監視器的時間都沒有,直接看取景器就決定拍攝的鏡頭了。
顧小白
制作工業不完善同樣也是類型電影“斷崖現象”產生的誘因。束煥談到,曾經搭檔過的導演去美國考察后告訴他,我國的電影生產工藝約有54個工種,而好萊塢電影生產工藝約有108個工種,束煥形象地將之比喻為“我們有一副撲克牌,而別人有兩副撲克牌”。他表示,當下韓國電影團隊專業化程度很高,裝膠片盒的小工都是電影學院畢業的,而國內很多剛走出校門的人直接就想做導演,頗有“才子派頭”,他們不是以大師的藝術標準來要求自己,而是以大師的“派頭”包裝自己,束煥建議在這一方面國產電影應該向韓國電影學習。
喜劇片不好笑,尷尬該怪誰
喜劇片不是電影業娛樂的配料,它是整個行業的重要支柱。香港編劇、監制文雋談到,馮小剛的賀歲喜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成龍的動作喜劇等都給觀眾帶去了歡聲笑語,但是近年來喜劇片鮮有突破,文雋認為電視臺的綜藝節目應該對此負有責任,“喜劇是最難創作的,從零開始去想一個段子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以前觀眾還覺得喜劇片里的某些段子、某些演員很好玩兒,但是現在觀眾每個星期都能在電視綜藝節目里看到大量的段子與耍寶的演員,我很擔心以后喜劇片中的人才與笑料該從何而來。”
文雋
喜劇類綜藝節目的火爆著實透支著喜劇創作者,整個2016年參加超過20余檔綜藝節目錄制的宋小寶曾因身體原因宣布暫時退出綜藝節目,賈玲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的節目強度要求幾天就出一個劇本。然而綜藝節目多元發展、適度消費喜劇就可以迎來喜劇片的春天嗎?束煥表示,自己接觸了大量段子手和短視頻寫手,發現當下最缺乏的是具備結構感的編劇人才,他坦言“只有機靈勁兒和好的臺詞是不夠的”。
“門客編劇”入組,劇本到底能不能改
門客最早在春秋時期作為貴族地位和財富的象征而出現,古代達官貴人家中養的門客就是為了在關鍵時刻替主人做事。研討會現場,編劇宋方金將“跟著演員進組的編劇”稱之為“門客編劇”,在電視劇與網劇中“門客編劇”較為常見,電影中還比較少。他們具有同古代“門客”一樣的工具功能,服務對象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演員大腕兒,這一稱謂也揭示出演員肆意篡改劇本行為背后的成因,那就是演員片酬居高不降、掌握了較大的話語權。宋方金呼吁“編劇不要干這種事,不要哪個演員讓你改劇本你就去改,這會把行業帶壞。希望做編劇的永遠不要當門客。”文雋則認為,電視劇是以編劇為主的,不允許別人隨意插手更改是對的,電視劇劇本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編劇熟知劇本前后文是如何呼應的,但是對于電影而言,一般還是以導演為主,導演要綜合許多其他因素,比如這個演員會不會說出劇本想要的味道?各部門完成度如何?有些尊重編劇的電影導演還是會和編劇一起討論修改劇本的。
編劇是否需要經紀人
西方成熟的明星經紀人制度,對明星即是約束又是保護。在我國,明星經紀人只有20余年的歷史,經紀人制度還在初步探索階段,不少導演和演員都有自己的經紀人,但在編劇中還比較少見。羞于談錢、劇本被肆意篡改、維權困難,編劇們是否需要有屬于自己的經紀人呢?
宋方金
宋方金以同行在電影項目中被騙的事例,強調影視行業需要大力推廣編劇經濟人制度。顧小白認為,對于編劇而言能力是第一位的,如果能力高其實根本不需要經紀人,但是編劇需要有一個充當“擋箭牌”身份的人。文雋并不認為編劇需要經紀人,在他看來,一個編劇經紀人并不能保證他的編劇能夠交出令客戶滿意的作品,這件事情是不可控的,不像藝人有一張相對穩定的面孔、不會忽胖忽瘦這般可控。他認為對于一個編劇而言能力是第一位的,“好的編劇沒有經紀人也會門庭若市,不好的編劇有多少經紀人都救不了你”。
劇本浩瀚如海,去哪里拾遺“珍珠”
如何才能從浩瀚的劇本中找出佳作?如何讓自己的劇本呈現在制片人面前?盡管好萊塢工業體系發展相當成熟,但仍有大量優秀劇本被埋沒。美國編劇協會統計,在美國每年大約誕生50000個劇本,閱讀、挑選它們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反觀當下國內影視行業,實則面臨著這樣一個矛盾:制片人亟需好劇本,新編劇們手捧作品卻難以入場。
富蘭克林·萊納德
風靡好萊塢的“劇本黑名單”如今業已成為好萊塢賣座電影的風向標,并促成了眾多經典之作的誕生,《國王的演講》《聚焦》《爆裂鼓手》《環形使者》等都是從這份“劇本黑名單”里被篩選出來并成功拍攝的。研討會現場,好萊塢“劇本黑名單”創始人富蘭克林·萊納德同大家分享了“劇本黑名單”的運作模式。2005年圣誕節前夕,萊納德給自己的80名同行發出電子郵件,請他們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列出10部喜歡且還未攝制的劇本;第二,你認為哪部戲是今年年底拍不出來的;第三,你覺得哪部是今年的最佳電影。最終有75人回復了他的郵件,萊納德將信息匯總為一個PDF文件,并起名為“黑名單”。隨后的事情令他完全沒有想到,這份名單傳遍了好萊塢,甚至開始有經紀人用“劇本可能會進入明年的黑名單”為理由說服客戶。富蘭克林很快意識到“黑名單”的巨大價值。2012年10月,他建立了“劇本黑名單”網站,作出了“互聯網+劇本”的新嘗試。“劇本黑名單”擁有專業評審人員3500名,所有人都必須經過富蘭克林親自認證,而評估他們是否值得擁有評審資格,在于他們是否有能力使劇本被拍攝出來,或者讓編劇在職業上有所進步。萊納德談到,“劇本黑名單”創立至今一共篩選出了1000部非常好的電影,其中300部已經獲得制作,拿了250個奧斯卡提名,得到了50個奧斯卡獎。
來源:文藝報1949;作者:許瑩